二十余載“心”路守護
——記平煤神馬醫(yī)療集團總醫(yī)院心血管內科四區(qū)副主任醫(yī)師張海峰
?張海峰正在為患者聽診
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“頭號殺手”。《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4》顯示,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已達3.3億,意味著每4位居民中就有一位受其困擾。平煤神馬醫(yī)療集團總醫(yī)院(以下簡稱總醫(yī)院)心血管內科四區(qū)副主任醫(yī)師張海峰,正是這場“心”戰(zhàn)中的堅守者——他以“時間就是生命”為信念,不分晝夜與死神賽跑,用精準診療和溫暖守護,為心血管病患者點亮希望之光。
深耕心血管領域二十余載,48歲的張海峰不僅對冠心病、高血壓、心力衰竭等常見病及疑難雜癥診治經驗豐富,更精于冠狀動脈微創(chuàng)精準介入治療,在國家級及省級期刊發(fā)表論文十余篇,這正是醫(yī)者仁心與專業(yè)力量完美融合的生動詮釋。
指尖微創(chuàng)術:讓心臟介入更添“舒適感”
“真沒想到,這次手術一點痛感都沒有,前兩年做介入后手腕要壓迫6個多小時,整個手腕又麻又痛。而這次4個小時就可以解除壓迫了,而且手指不麻不脹,手臂也不痛。”8月1日一大早查房時,75歲的患者劉先生興奮地向張海峰展示他靈活轉動的右手腕。
劉先生是位冠心病老患者,兩年前在外院接受過經橈動脈的支架手術。今年7月,他再度因胸悶氣喘入院,檢查發(fā)現其他血管有狹窄,手術勢在必行。面對二次手術,劉先生充滿憂慮——上次經手腕橈動脈穿刺后出現的腫脹不適,讓他心有余悸。
了解到患者的顧慮后,張海峰結合劉先生的病情,向他詳細介紹了一種更微創(chuàng)、舒適且恢復快的選擇——經遠端橈動脈穿刺行冠脈造影及支架植入術。最終,張海峰巧妙地在劉先生右手背“鼻煙壺區(qū)”的遠端橈動脈成功穿刺并完成手術。術后,穿刺點恢復極佳,活動自如,無任何并發(fā)癥,這讓劉先生贊不絕口。
傳統(tǒng)經橈動脈穿刺是心臟介入的常用路徑,但對高齡患者而言,術后手腕壓迫常帶來脹痛不適,甚至可能導致橈動脈閉塞等并發(fā)癥。為尋求更優(yōu)解,張海峰于2021年奔赴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(yī)院進修,掌握了遠端橈動脈穿刺技術。
“經大拇指附近的遠端橈動脈入路,不僅大幅縮短壓迫時間,顯著改善患者術后體驗,創(chuàng)傷更小,還能有效降低橈動脈損傷風險?!睆埡7褰榻B道,如今,這項技術已為上百位患者帶去福音。
隔空“碎石”:沖擊波震碎血管“頑石”
如果說微創(chuàng)是張海峰減輕患者痛苦的路徑選擇,那么對于心血管介入領域的“硬骨頭”——嚴重鈣化病變,他的攻堅能力同樣令人嘆服。
近日,78歲的李先生因頻發(fā)胸痛來到心血管內科四病區(qū)求診,接診的張海峰高度懷疑其為冠心病心絞痛。隨后的冠脈造影證實了這個判斷:患者血管多處嚴重狹窄,至關重要的前降支更是被堅硬如石的鈣化斑塊360度環(huán)形堵塞,達到重度狹窄,心肌缺血嚴重,隨時可能誘發(fā)更險惡的心梗。
面對這個棘手病例,張海峰解釋道:“患者血管內的鈣化非常嚴重,常規(guī)球囊難以擴開,支架也無法順利植入。考慮其高齡且基礎疾病復雜,外科搭橋和冠狀動脈旋磨術風險較高,均不適用于患者?!?/span>
怎么辦?經過團隊綜合評估后,張海峰決定采用冠狀動脈血管內碎石術(沖擊波球囊技術)。手術臺上,醫(yī)護人員精準地將特殊的沖擊波球囊送至堵塞部位。球囊擴張,釋放沖擊波能量,如同隔空發(fā)力,專注于“敲打”鈣化病變內部,在不損傷正常血管的情況下,成功將堅硬的“心”石震裂、軟化。隨后,支架順利置入,血流恢復,李先生轉危為安,順利康復出院。
張海峰說,嚴重冠脈鈣化是介入治療的“攔路虎”,可能導致器械無法通過、血管破裂等風險。而沖擊波球囊能精準傳導聲壓力波,只針對鈣化斑塊“發(fā)力”,對正常血管無損傷,操作高效且患者無痛。這項技術的應用,為復雜鈣化病變患者打開了一扇新的希望之門。
堅守“醫(yī)”線 守護“心”跳
從指尖微創(chuàng)到沖擊波碎石,技術突破的背后,是張海峰常年扎根“醫(yī)”線的堅守。除了日常門診、查房和鉆研復雜技術,急診值班更是張海峰常年堅守的重要陣地。
“半夜有時候剛到家,電話就響了,有急診患者?!边@樣的場景對張海峰而言已是常態(tài),他曾一晚上連續(xù)完成4臺急診手術。
有一次深夜,一位80多歲患者被送來時心率緩慢、血壓極低,右冠脈嚴重閉塞,命懸一線。張海峰與團隊火速啟動胸痛中心綠色通道。手術以最快速度展開,術中果斷進行抗栓治療,并實施IABP(主動脈球囊反搏術),通過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增強心臟灌注、降低負荷,迅速打通生命通路。待患者穩(wěn)定一周后,再行支架植入手術,最終患者脫險,康復出院。每一個迅速而準確的決策背后,都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。
回望20余年從醫(yī)路,張海峰感慨道:“作為一名心內科醫(yī)生,我深知肩上責任之重。每一位患者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。我們的每一個決策、每一次治療,都可能改變他們的一生。”這份沉甸甸的責任,支撐著他不斷精進技術、守護生命,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道路上,繼續(xù)書寫著屬于醫(yī)者的“心”路傳奇。
(本報記者 燕亞男 文/圖